-
2017国际建筑/ 规划/ 景观教育高峰论坛顺利举行
发布日期: 2017-06-02 浏览次数: 1992
-
2017年5月20日,同济大学110周年校庆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65周年院庆系列活动的高潮——国际建筑/规划/景观教育高峰论坛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钟庭报告厅隆重举行。本次高峰论坛由“院长/系主任主题报告会”、“当代世界建筑的文化景观”与“城市规划学科的未来:世界与中国”三部分组成。
一、院长/系主任主题报告会——建筑/规划/景观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院长/系主任主题报告会是高峰论坛的重头戏,出席并作重要报告的嘉宾有来自全国建筑类“老八校”的各位院长,以及来自美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际知名建筑规划类院校的院长和系主任,可谓嘉宾云集,群贤毕至。
首先,报告会主持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李翔宁教授向听众介绍了出席报告会的各界嘉宾。随后,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振宇教授分别致欢迎辞。吴志强副校长概况了本次高峰论坛的主题,并对未来的学科发展进行展望。在一片热烈的学术氛围中,各位院长、系主任各显神通,论坛大幕徐徐拉开。
上午的论坛从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Manuel Blanco教授的主题报告开始。他简要回顾了马德里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历史,提出建筑教育必须要应对社会的挑战和需求,持续不断地为现代建筑教育融入新的含义,以解决城市的问题。同时,建筑学院必须要以全球化的发展观看待问题,将教学内容放在技术革命的背景之下,另辟蹊径,改革创新。
重庆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杜春兰教授的报告以“深化转型时期建筑教育的变与不变”为主题。在揭示了当下中国建筑教育的深化转型和时代使命之后,杜院长深入阐释建筑教育的五个关系:“知识传授途径的显和隐”、“素养培育的易与难”、“数字媒体的体和用”、“空间思考尺度的小和大”以及“理论教学的旧和新”,并认为未来的建筑教育应该拓广度、挖深度、创高度、升温度、增维度,同时保持心中有真实的人、眼里不漏在地的灵、笔下要有工匠的劲以及脑海要有万物的魂四个方面不变。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Carles Crosas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加泰罗尼亚理工学院注重通识教育,将技术进步与人文主义传统相结合,使两者有机平衡的教学理念,描述并分析了当前面临的环境改变、生态保护、建筑使命等挑战,并总结了加泰罗尼亚理工学院将建筑设计、学院的发展与城市文脉以及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紧密配合等教学特色。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教授做了“继承传统·探索特色·锐意创新:中国建筑学教育实践及挑战”的主题汇报。他从建筑教育认证角度简单回顾了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进程,同时将中外知名建筑院校进行深入对比,阐释和揭示了中国建筑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建筑师职业实践以及建筑市场的现状,并对现在建筑的行业风气进行一定的思考批判,他认为:“在当今人们将建筑作为一种消费,愈发关注作为消费品的建筑而漠视建筑学的今天,建筑学院是建筑学的最后的阵地”。
意大利威尼斯建筑大学校长Alberto Ferlenga教授的主题报告主要谈论建立新建筑文化的重要性。他认为随着社会和物质环境的改变,建筑、规划、景观等设计行业应该有与时俱进的变化,不仅要善于运用新新技术,而且要能够对不同学科的方法博采众长。每个城市和地区都有自己的特殊地域文化,因此对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和城市规划者的教育要考虑城市普世性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内涵,并全面回应时代的需求。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韩冬青教授做了“关于建筑教育的特色”的主题汇报,提出建筑教育的特色来自于建筑学学术体系及其教学体系的关联和差异,建筑认知的差异性是建筑教育差异的基础,教学体系与方法的独创性是形成教学特色的基本载体。他同时认为,现在建筑教育体系在思想观念、课程设置上仍然存在很多窠臼,在新的时代和转型背景下,应该对建筑教育进行一定的改革,重新认识建筑师的工作,通过建筑创造诗意的栖居秩序的基本需求。最后,他还提出能够推动中国建筑教育形成特色的五个动因:资源和环境的迫切性、文化的传承保护、城乡格局的变化、建造策略和技术的多元化、新的实践形态对建筑人才能力的新定义等。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建筑设计规划学院院长John Redmond教授探讨了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等当代建成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或目标,认为建筑学的教育应该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满足人们的需求。此外,他还以医学的学科和教育发展为参照说明建筑学的理论教育和实践之间的关系,认为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相互促进,并表示希望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携手共进,一同促进建筑学教育的转型,更好的服务社会。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振宇教授做了“从现代性到当代性——同济建筑学教育的四条线索和一点思考”的主题汇报,将同济大学建筑教育的四条线索,即从包豪斯影响到“空间原理”,从构成教学到环境体系,从兼收并蓄到博采众长,从现代性到当代性等的转变过程和脉络进行了细致详尽的梳理。最后,他提出未来建筑教育应该满足五个“P to P”:(1)People to People(师生和学生之间的联接);(2)People to Paper(教学与研究、与论文的联接);(3)People to Practice(教学与实践之间的联接);(4)People to Project(教学与解决具体事情之间的联接);(5)Peoples to Peoples(大学本质就是一个将最优秀人才联接在一起的网络)。
下午的论坛首先发言的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常务院长雷振东教授。他的演讲主题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教育的思考——“地域·精神·时代”,分为“沿革与精神”、“地域与特色”、“时代与拓展”三个部分,包括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历史沿革及其60余年里孕育的“自信、自强、坚韧、求实”的精神、西安所处的特色地理位置以及学校与时俱进的办学。他提出了两点思考,一是“固本求原——学科分解与专业教学的关系”,二是“内外并重——校际联合与院内studio分解”。
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建筑学院院长Bernd Rudolf教授在其主题报告中细致回顾了包豪斯大学的建筑教育理念及其历史传统,强调包豪斯从创始之初就不断坚持的综合性、跨学科和实验式的教学思想。他提出我们的未来决定了我们的现在,现在是未来的影子,因此当代教育的驱动力来自于实验性、创造性、体验性等先锋精神。演讲最后,他还通过短视频和一些项目案例来展示当代包豪斯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梅洪元教授的演讲主题是“繁而至简:变革中建筑教育之道与路”。他认为,在信息化时代,知识正变得越来越繁杂,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由此为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开放性、平等性和多元性。哈工大的举措是推出倡导关联式的培养体系和关联式的教育平台:其中,关联式培养体系包括三个方面——文化导向的贯通培养方式、开放式研究型的特色课程、本土化和国际化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在关联式教育平台方面,除了教学科研平台之外,更强调了两院一体化平台和大工程平台,以及跨地域平台,以及国际化平台。他提出,在建筑基础教育中,要注重对空间的营造,教导学生建筑是为了使用者而设计,并且应当承担对未来的责任(包括环境、资源),应融入更多的社会内涵,开展公众教育,以“大道至纯,因至纯而至繁,因至繁而至简”思考建筑教育的本质。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设计学院院长Jennifer Wolch教授以三个关键词“mix”、“stretch”和“jump”串联整个演讲。她认为传统的城市规划已经不能解答当下众多复杂多元的城市问题,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因而呼吁规划界重新思考现有的教育模式,大家已经在一个抉择的十字路口了。然后从当代城市的角度解释了原因,并提出规划学需要伸展(stretch),引入新的知识领域,如数据科学、城市人文主义等;规划需要实现跨越维度和尺度跳跃(jump),小到家庭的尺度、大到全球的问题;规划需要与其他环境设计领域,如生态、气候、景观、交通、基础设施等进行混合(mix)——团队合作非常重要。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常务副院长孙一民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教育的地域特点及其历史传承,提出华南理工在当下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如何在既有的体制框架下寻找突破和创新的机会。他通过华南理工学生参加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以及参与乡村居住空间环境改造的两个案例,探讨如何在建筑教育中“寻找那一撇智慧的灵光”,包括在课堂教学外为学生寻找新的锻炼机会,培养学生前沿性探索的能力、跨专业团队组织的能力以及以专业智识介入社会实践的能力。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系主任J. Meejin Yoon教授在演讲中表示在过去的56年里,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的建筑学院,MIT凭借独特的办学理念,一直走在世界前沿。在建筑教育中,而MIT高度重视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将建筑技术以及建筑技术的社会应用与教学紧密联系。她通过若干代表性的历史案例,介绍了MIT的教学方法与设计研究之间的关系,以及近年来著名的媒体实验室(Media Lab)和众多MIT扶植鼓励的教授领导的创新团队在建筑数字化和生态环境领域的成就。在讲座最后,Yoon教授再次强调教学不能脱离设计研究,理念要面向未来、拥抱未来。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颀教授的发言主题是“变与不变——面向未来的建筑教育”。他梳理了天大的历史,将其划分为肇兴期、潜行期、复兴期、振兴期四个阶段,并分别介绍了各时期的特点,尤其展开讨论了1997-2017年天大在振兴期期间面对国际建筑教育多元化发展和全球化、信息化以及巨大建设市场时所开展的探索和尝试,包括本土化和国际化兼顾的教学方针、实验班的教学改革等,在变与不变中寻找一种和谐与平衡。
二、当代世界建筑的文化景观——多元透视与批判性反思
紧接着院长/系主任主题报告的是,“当代世界建筑的文化景观”高峰论坛。该论坛包括学术主题报告和对话讨论两个部分,分别由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Stefano Boeri教授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李翔宁教授主持。在主题报告环节,德国包豪斯基金会主任Claudia Perren博士、美国当代艺术博物馆(MOMA)建筑与设计馆长Martino Stierli教授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在对话与讨论环节中,德国柏林工业大学Peter Herrle教授、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Thomas Jocher教授和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系主任Pierre Croset教授加入前述三位国际学者的行列,共同就论坛主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观点。
作为论坛主持人,Boeri教授向听众介绍了演讲嘉宾和论坛主题的基本内容。他指出,本次论坛将主要围绕当代世界建筑的知识转移与传播,以及建筑教育的经验传承与未来开拓这两大主题展开。
Claudia Perren博士带来了题为“Bauhaus Education Prospect”的演讲,着重介绍包豪斯的教育模式以及它在文化方面的影响力。她从包豪斯精神的灵活性和实践性讲起,介绍了包豪斯学院肇始期曲折发展的历程,特别强调了在二战期间被迫关停后,包豪斯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来的影响。她强调了包豪斯教育理念的国际化宗旨以及对文化多样性的追求,并指出包豪斯教学高度重视设计方法和技术与社会关怀相关联,认为这对于目前的教育而言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即要求我们通过跨学科的集体学习,把设计作为个体与社会相联系起来的工具,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合作。例如,包豪斯的课程包含了舞台设计和表演、绘画等内容,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者以联合工作坊的形式展开深度交流。最后,Perren博士邀请与会嘉宾在2019年汇聚德国参加包豪斯百年校庆,并得到热烈回应。
Martino Stierli教授进行了题为“MoMA in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Contemporary World Architecture”的演讲。他就MoMA的发展历史中与建筑和工业设计的关系进行了回顾和探讨:MoMA从创立之初就致力于呈现全部的视觉艺术,并受到了包豪斯理念的深刻影响。此后,MoMA开始超越和打破欧洲中心的固有观念,其建筑展的主题从美国本土拓展到拉美当代建筑,并在二战后逐渐涉及中国和日本以及欧洲建筑师对亚洲的影响、当代全球的城市主义等等,多元而广泛。这表明了当代建筑已成为了一个全球化的文化现象,一个由不同主体所构成的网络。他还介绍了MoMA未来的发展方向,例如对前南斯拉夫建筑的关注,对年轻一代建筑师的挖掘。
接下来的对话与讨论环节由李翔宁教授主持。在讨论中,Stefano Boeri教授主要谈论了建筑文化景观的方法论问题。他认为,方法论的两个关键词是包容性和排斥性,而建筑与规划中的包容性和排斥性的二元对立是现代建筑教育的主要矛盾。在建筑行业的变化中,一方面是包容性的精神,但另一方面也同时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排斥性,历史转化的过程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这个二元对立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改造和变化,应该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去验证不同的想法。这个二元对立的关系或许可以看成是一种同时发生和存在的两种态度。
Peter Herrle教授则对论坛主题作了更具批判性的思考和反诘。他提出我们要反问自己——“我们真的发挥了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吗?”到底“谁在真正建设城市?”以及“是我们还是别的人?”他对当今城市景观的看法是“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这包括建筑和它形成的城市景观的物理外观、社会阶层、精神文化等等。他提出城市建筑患有“去纹理化”的精神疾病,缺乏参与社会关系的疾病,太注重个性化表达,建筑与建筑的层级往往不相吻合。未来的发展和纠错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力量。
Thomas Jocher教授对信息化时代知识获取的轻易性和知识爆炸的现象进行了反思。他认为,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并没有带来学习门槛的降低。学习的大门不是自动敞开的,我们仍然需要基础知识去学习,大学的任务和它存在的意义即在于此。学习使我们回顾过去、观察历史,学会思考失败的原因,是哪里出了问题。Jocher教授表示他很喜欢温家宝总理的那句经典名言——“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学习就应该脚踏实地,不要眼高手低。
来自瑞士的Pierre Croset教授认为,文化景观没有绝对中心也没有绝对边缘,在后殖民化时代,世界精彩纷呈,不再是西方世界一家独大的局面,而是有多个副中心、发散性的状况。他还反思了当代建筑教育的责任,指出建筑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建筑师,而且还可能塑造出政治家、客户等不同的社会角色。
Claudia Perren博士从建筑学及其教育对于社会的意义出发,提到了包豪斯在德国魏玛所做的社会性建筑。她认为社会性住房对于我们这个世界是至关重要的,它应当具有极强的适应性。这要求建筑师在设计的过程中保持对社会人文的关怀,不断打破常规思维,在关注连续性的前提下进行改变和更新是能够取得社会进步的。
Martino Stierli教授就主持人所谈及的包容性和排他性问题提出了个人的观点,他从这点出发,讲述了自己对大数据时代的积极乐观的态度。他认为,数据的收集与诠释,从数据当中理出条理和内容,需要结合包容性和排他性,这个二元对立关系使得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不断的思考,思考具有排他性,而用我们的知识和生产相结合又可以达到包容性。
分论坛由主持人李翔宁教授作了总结,他返归主论坛中谈到的当代教育的危机与挑战这一问题,指出这些危机和挑战不仅出现在建筑教育方面,也存在于设计师的日常工作中。尽管或许对专业的需求在不断减少,但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师,或者是景观设计师和城市规划师,我们依然应当树立一种责任感,努力用我们的专业知识使城市更加美好,创造一种获得更加美好的建成环境的机会。不管怎样身处困境,我们都要为我们行业,为我们整个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
三、“城市规划学科的未来:世界与中国”——共性与特殊性
5月20日晚,2017国际建筑/规划/景观教育高峰论坛分论坛——“城市规划学科的未来:世界与中国”在学院钟庭报告厅顺利举行。与下午的“当代建筑”论坛相仿,该论坛也分为主题报告和对话讨论两部分,参加讨论的均为规划学术界的重量级中外嘉宾,包括有:日本中部大学科学技术研究所教授、交通研究世界大会科学委员会主席Yoshitsugu Hayashi(林良嗣)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毛其智教授,荷兰格诺宁根大学空间规划和环境系系主任、欧洲规划院校联合会前主席Gert de Roo教授,华盛顿大学城市规划系前系主任、国际中国规划学会前主席Qing Shen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美国规划院校联合会主席Weiping Wu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叶嘉安(Anthony G.O. Yeh)教授。
作为论坛主题汇报环节的主持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彭震伟教授介绍了各位与会嘉宾,并简要解释了本次论坛主题的内涵与外延。
随后,Yoshitsugu HAYASHI(林良嗣)教授首先做了题为“A Trial for Education in a Horizontal Discipline - Basic and Clinical Environmental Studies”的报告。在简介了可持续发展的临床环境研究与基础环境研究及其教育体系后,他认为中国现在的发展面临城市快速扩张、郊区过度区、乡村、海洋、城市扩张与碳排放等多方面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他认为应该从实现城市紧凑型发展,通过水处理预防富营养化以及促进农村现代化等层面开展研究和实践探索。
毛其智教授则回顾了韦湘民(Brahm Wiesman)教授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所做的贡献以及世界人居会议的发展历史,并对中国成立人居科学院的建立过程做了简要的介绍,强调我们要重视对规划文化的研究和倡导,不同的规划文化会产生不同的规划话语和学科范式。
Gertde Roo教授以“危机中的规划——从全球困惑出发的规划新视角”为题作主题报告。他首先批判了荷兰本国的城市规划思想,认为荷兰长期以来规划一切、衡量一切、认知一切、调控一切的传统思维方式导致了乌托邦的终结,功能的危机,以及交流的危机。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无论是荷兰还是中国都应该进行思想转变,进行适应性规划和转型管理而不是调控一切,同时希望双方可以互相学习彼此不同发展速度背景下的规划经验。
Qing Shen教授对美国规划博士生教育现状、面临的危机与调整以及全球博士生教育和就业安置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他认为博士生阶段是创建跨学科研究能力的城市规划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键环节,博士论文是实施城市设计与规划跨学科研究的有效形式,中国的城市规划博士生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城市规划作为学科和专业实践的知名度以及对国家重大工程(如2010年世博会,地震后重建等)作出重大贡献。
Weiping Wu教授做了题为中国城市转型规划(Planning with China’s Urban Transformation)的报告。她对中国城市转型的进程、中国城市的建设经验与发展道路进行了深入思考,认为中国当下的城市发展存在城市不完整、城市生长破碎化、空间差异增加、可持续发展不足等各类问题,由此,城市的分层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与环境的关系越来越脆弱、城市化带来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在此背景下,未来中国的城市规划应该更具包容性,更关注可持续性。
叶嘉安(Anthony G.O. Yeh)教授则对中国城市发展新浪潮(New Wave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作了回顾和分析,将中国从1949年以来的城市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特征、影响因素、相关政策等做了详细解读,最后认为虽然我们现在面临交通、住房、城市蔓延、污染等多方面问题,但是中国城市的发展前景仍值得期待。
主题汇报之后唐子来教授主持了对话与讨论环节,五个发言者分别针对主持人所提的中国城市规划是否具有特殊性的问题做了回答,Gert de Roo教授认为各个国家之间是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可以忽略这些差异而相互借鉴学习,其他四位教授也认为在很多基础性的问题上,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是有共性的,例如促进社会公平、提升生活质量等方面,但是每个国家有自己的特殊文化、环境背景,这必然导致每个国家有自己的特殊性,特殊性和共性是共存的。
此次同济大学110周年校庆和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65周年院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回顾与展望学科和教学发展道路的绝佳的机会。纵览此次学术盛宴,三场报告会各具特色,囊括了不同类型的主题,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内容。不同的理念在此交织汇聚,多元的观点在此碰撞融合,共同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建筑/规划/景观教育贡献了有益的启示。